产业发力剜穷根 丰都交出脱贫增收“新答卷”
2020-09-04 12:07:43 | 来源: | 编辑: |
2020-09-04 12:07:43 | 来源: | 编辑: |
“下足‘绣花’功夫,举全县之力尽锐出战、攻城拔寨。”中共丰都县委书记徐世国介绍,丰都县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.02%,贫困群众全面实现“两不愁”真不愁、“三保障”全保障。
作为重庆“大农村、大山区、大库区”的代表和缩影,曾经丰都县贫困范围广、贫困程度深、致贫因素多。经过几年艰苦奋斗,现如今,丰都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群众收入实现了显著性增长。
养鸡产业方兴未艾。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
强产业 根除“老穷根”难题
“这几年,我们逐步构建起以牛、鸡、猪为重点的‘1+4+X’扶贫产业体系,初步走出了一条‘以大企业带大产业促大扶贫’的路子。”徐世国说。
以大企业带大产业促大扶贫,怎么发力?
龙头企业带动。丰都县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,引进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,全力打造重庆市绿色畜禽养殖基地、食品加工基地;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恒都农业集团,引领打造“中国肉牛之都”;集群发展鸡产业,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智能化蛋鸡良种繁育中心、现代化家禽孵化中心、蛋品加工中心;领衔打造重庆市生猪养殖重点县、国家生猪调出大县。
依托龙头企业带动,采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推动小农户小企业与大产业有机融合,培育形成了59家县级农业企业、1900余家农民合作社、1000余个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脱贫产业发展生力军,构建起了“县有龙头企业、村有骨干产业、户有致富家业”的格局。
紧紧围绕产业链金融服务需求,同步推进普惠性金融与小额信贷特惠金融协同发力,为产业发展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特别是引导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到户产业。
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,出台《丰都县农业品牌建设奖补办法》,累计认证“三品一标”139个,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。
产业发展大格局基本形成,通过代养、领养、招工、扶贫车间等多种方式,带动1.5万余贫困户脱贫增收。
搭载物流,产业迎来发展新局面。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
建机制 攻克扶贫资金“零碎化”难题
丰都县围绕破解扶贫资金“零碎化”难题,坚持“多个口子进、一个漏斗出”,每年统筹整合33项涉农资金,集中用好对口帮扶、社会捐赠等资金,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、公共设施、公益设施短板,彻底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突出问题。
新建中小型水库9座、集中饮水工程672个,全县贫困群众告别了翻山越岭找水挑水的历史;新改建农村公路5872公里、人行便道1876公里,改造危旧房5.7万余户、农房“四改”9.2万余处。
同时,聚焦带贫强联结。围绕破解带贫益贫“虚拟化”难题,主推“三大模式”:
股权量化分红模式。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扶贫项目、按30%-50%量化村集体经济分红机制,实现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,累计获得分红1160万元,全面消除“空壳村”现象。
资产租赁收益模式。建立政府与企业轻重资产合作机制,政府所获的租赁收益用于购买公益性岗位、开展医疗救助等,惠及贫困群众3000余人。
政策挂钩就业模式。建立享受扶贫政策的主体与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双挂钩机制,大力推行小微型基础设施项目“以工代赈”吸纳贫困劳动力、弱劳动力就近务工,带动5000余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增收。
“三变”改革 破题“低效化”难题
围绕破解资源资产“低效化”难题,在市级深度贫困乡三建乡推行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全域“三变”改革。
建立“土地入股保底收益+资本入股比例分红”机制,采取国有资本投资按“334”比例、社会资本投资按“361”比例持股分红,盘活了全乡1.87万亩土地(其中撂荒地1.2万亩),推动全乡1.38万人人均增收1079元,链接3154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23元。
同时,在三建乡“三变”改革引领带动下,全县量化经营性资产2.6亿元,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96个,让2.5万亩林地、土地充分释放价值,推动2.3万人人均增收883元,其中4358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320元。
(文/刘政宁、黄亚辉)
关键词: